代縣古稱廣武、上館、雁門,陰山北去三千里,紫塞南來第一州。根抵三關(guān),咽喉全晉。目光觸及之處,盡皆秦磚漢瓦,曾經(jīng)歷了無數(shù)的恩榮和風光,而庵觀寺廟經(jīng)緯交織,樓臺殿宇遍布州城,似在訴說著一個個飽經(jīng)滄桑的故事。圓果寺,作為一個特定的歷史文化符號,外觀封閉,內(nèi)院逸秀,曾以信、愿、行增?;?,光照一方。據(jù)拳譜載,代縣任氏七星螳螂鞭桿拳、代縣曹拳皆源于園果寺教倫和尚所傳武術(shù)改編而成。
圓果寺,又名善果寺,位于代州(今稱代縣)城政府院內(nèi)。寺已毀,現(xiàn)存阿育王塔,磚雕面成,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寺院宏闊,殿宇壯偉,原大殿屋頂舉折平緩,出檐深,斗拱大。現(xiàn)在州城80開外老人都記得圓果寺在州署后面,坐東朝西,面向馬場,與馬王廟相呼應(yīng)。磚劵洞大山門,雄偉壯觀。大殿面寬五間,進深三間,歇山頂建筑,露臺上建有磚石雕回廊,大殿內(nèi)供有三尊西方極樂三圣佛,殿前廊下的兩尊塑像分別是諸天中的帝釋天和吉祥天,也是大眾熟悉的護法神。二位天尊的職責是保護佛祖、佛法和出家人。在代州大地所創(chuàng)立的凈土宗稱西方三圣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凈土。巍巍十方佛,三世之導(dǎo)師;巍巍十方佛,堂堂圣中王。殿內(nèi)另塑有師子戲、師子奮迅、師子幡、師子作、堅勇精進、擊金剛惠六菩薩。師子作菩薩,又稱師子作尊者。 據(jù)《大方便佛報恩經(jīng)》載:尊者久植德本,曾游訪十方世界大菩薩及一切諸佛,誓愿圓滿,通達一切禪定及陀羅尼真言;大慈大悲饒益眾生,愿作眾生的朋友,導(dǎo)化眾生到達智慧的彼岸;紹隆三寶,使佛法永不斷絕。先人塑六菩薩之目的,就是要告誡代州人游于菩薩道要堅住不退轉(zhuǎn),即便是在家菩薩,也要廣修仁義,勇猛精進不休不息。在所有法門里,唯獨念佛法門是所有一切根性眾生都可以接受的,代州白塔,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底蘊、感恩回饋、篤信佛法的結(jié)晶;是新時代雁門人不忘初心、崇文明理、達觀天下的感召。西配殿五間,原都設(shè)有回廊。西閣有碑記載:“創(chuàng)自隋高祖仁壽三年,畫閣雕梁,擎星貫日,迥廊曲楹,八水雙林,嚴然之西天何異五峰之勝景,休哉,誠一郡巨觀也。歷唐面宋而元明悉有碑記可考……”七七事變后,寺廟被日拆毀。馳名華夏的阿育王塔坐落于大殿南段,塔基前分別建有三位菩薩神龕。圓果寺,現(xiàn)存范圍為東西九十米,北南一百六十米。
城中勝跡,未可悉數(shù)。而四城十二樓,周圍環(huán)繞,其中之巋然在望者,鼓樓而外,則白塔焉。塔壯其觀瞻,且與代郡之風水珠聯(lián)璧合。夜半聞之風鐸作響,善信者皆觸目驚心。迄今承平數(shù)百載,賓服四夷,中外義安,民物豐帛,人才輩出,佛教日興,睹斯塔者幾忘創(chuàng)建之由,故創(chuàng)始之功必待乎其人。而人不能永世也,興懷往昔,覽塔寺致勝,養(yǎng)目且使人意遠也?,F(xiàn)在寺內(nèi)遺存阿育王塔,是全國十九座佛祖舍利寶塔之一。塔名屬舶來品,塔名含有尊崇國王,崇尚佛教的意義。
據(jù)光緒版《代州志》載: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(公元601年),最初為木結(jié)構(gòu),當時叫毗緒,又稱“龍興”。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。唐會昌二年(公元842年)滅佛塔毀。大中元年(公元847年)重建,改“龍興”為“圓果”。宋元豐二年(公元1079年)因雷電焚毀, 崇寧元年(公元1102年)又建。南宋嘉定十一年(公元1218年)元兵南下時,州人舉火自焚,自建600多年中歷遭三劫。到元至元十二年(公元1275年)元世祖忽必烈敕建為磚塔,由此,木塔改建為磚塔。塔為方基圓座,佛教藏式造型。塔基平面為長方形,南北長50米,東西30米,高1.5米,塔建于塔基正中央。塔平面為圓形,磚砌,周長60米,高40米。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,雕刻著各種花飾、荷瓣和印度的“陀羅尼經(jīng)”。塔身上施曲尺形須彌座,座上承剎桿。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,現(xiàn)兩層已毀,上覆蓋盤,中鑲金頂寶珠。造型秀美,雄健挺拔,雕藝高超,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。阿育王塔,與邊靖樓遙相對峙,競相比高?,F(xiàn)保存程度基本完好,不過,修理時改變了原來形制,蓋盤損失無存,金頂寶珠中間也有缺失。曾有《塔志》,文化革命期間遺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