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山位于城北20公里處的市界邊沿,為五臺山支脈。《九域志》:"程侯山屬趙地。"《五朝志》載:"秀容有程侯山。"因春秋時晉國的義士程嬰,于晉景公三年(公元前597年),舍身拼命和公孫杵臼合謀,曾在此山藏匿趙氏孤兒(趙武),避開了奸臣寵嬖屠岸賈的捕殺,故名(按:一說是盂縣藏山,山腰有藏身洞及藏山廟)。山巔建有程嬰祠(現(xiàn)已拆毀)。所謂六洞者,乃為金洞、銀洞、銅洞、鐵洞、硫磺洞、蜜蜂洞也,珍寶齊全,財富源泉,忻州古稱"晉北鎖鑰",經(jīng)濟實力以恃,人豐囊橐資仗?!缎弥菔械孛洝份d:"其一個山包上遍見小塊鐵礦,四四方方,大小形如賭具骰子,人叫'鐵色兒'。"《山海經(jīng)》記:"忻川水東歷程侯北山下,舊有采金穴,故謂之金山。"《山堂肆》考:"程侯山在山西忻州,程嬰匿趙孤于此。"《忻州志·山川》云"金山六洞之口,一在李家長山,二在部落,三在張家山南北相傳產(chǎn)礦。"又因山間草木叢生,綠茵遍地,樹茂林菁,蒼翠欲滴,所以歷代有"金山綠洞"或"石綠洞"之稱。
《忻州志·附記》道:"州西北金山有石綠洞,深不可測,昔有持炬入者,及半,聞流水聲,隔水有石門,懼不敢進。后有礦徒聚竊者,覓得前洞欲入,風從下起,不可燭2遂不能下。"可看金山有之而不容盜,且有寶者不可褻。用之不竭,物華天寶,惠而不費。
《忻州志·遺聞軼事》云:"據(jù)傳,古時金山上有洞,洞內(nèi)產(chǎn)毛哼顏料,因名。又傳,此洞為采金穴。"當年劉武周偏將尉遲恭(字敬德,今朔州人)在與唐王朝做斗爭時領兵率卒曾在今忻州、崞縣駐扎屯軍,大本營就設在金山之上,南北營分設在今忻州的南營村和原平的北營村。尉遲恭歸唐,成為李世民的驍勇虎將后,仍以這里為重心地區(qū)。唐時朔方的突厥常常侵苦漢族,晉北為尤,老百姓饑寒交迫,一貧如洗,無卒歲之想。尉遲恭體恤民瘼,心急如焚,處在了難堪和熬煎之中。然而"軍無糧不安,馬無草自倒"。大隊將士的吃喝問題怎樣才能解決呢?他正在為籌集兵餉而發(fā)愁。
一天,尉遲恭步出營盤,登上金山察情謀劃,見一得道高人,白眉皓發(fā),身材偉岸,精神矍鑠,氣度非凡,正坐在一塊青石上閉目養(yǎng)神,若有所思。尉遲恭便懷著虔敬而真誠的心情,走近前去向老人討教起來,老人仰起臉,上下端詳了尉遲恭一番,覺得此人儀表堂堂,談吐出眾,有匡時濟世之志,統(tǒng)領經(jīng)國之才,敬老尊賢之忱。便將一支紅纓鋼鞭慨然贈送給他,并附在他的耳邊竊竊私語了幾句,尉遲恭心領神會,欣喜若狂,向老人告別,來到金山的頂峰,果然見有六個緊閉的石洞,分散在三處,掩映在氤蘊霧蒙之中,并時有景星如佛光云。尉遲恭甩開鋼鞭一指,空中噼啦一聲,似霹靂震響,亮如雷聲,喊道:"洞門快快開,尉遲取寶來。"說時遲,那時快,那六個偌大的洞門,訇然應聲而開。尉遲恭身入洞內(nèi),只見金碧輝煌,光芒四射,小鳥翙翙,鴿子種翀翀,空闊幽深,鏜韃不寧,他急忙逮起飛禽來,可是,非但一個也捉不到手,反而搞得滿頭大汗,氣喘吁吁,眼看道人說的閉門時辰就到了,只好按道人的吩咐,脫下戰(zhàn)袍包了幾斗砂土背了出來。又遵道人的指點,一直背至與金山相距25公里的姑姑山下(按:姑姑山又名石姑山,相傳因石氏處女修浮屠法后圓寂于此,上建有姑姑廟,故名),在兩處相連的水漳中淘濾起來。砂土一經(jīng)加工,光燭耀眼,寸塊超斤,立刻變成了斗金斗銀。尉遲恭"以食為天"的燃眉之困克服了,而且還將自身的節(jié)余賑救了周圍的鄉(xiāng)親父老。人們?yōu)榱烁兄x紀念道人和尉遲恭的隆恩懿德,便把那條披沙揀金洗滌過砂礫的小溪喚作淘金河,淘過金銀的小水潭起名叫"金甕"和"銀甕",尉遲恭及其屬部終于逐漸成為唐朝早中期的一支強大軍事力量。
遺憾的是,尉遲恭有個迕逆不孝的兒子,父讓東,他往西,父說南,他向北,總是與父親背道而馳,對著干,顛倒做。因此尉遲恭在彌留之際自忖道:"兒子從未聽過自己一句話,若讓他做木 質(zhì)棺材,他非作石頭的不可。若讓他把鋼鞭傳流下去,他非放在棺槨內(nèi)同葬不可。"于是便對兒子說:"我死后你給我做支石頭棺材,把鋼鞭也放在里面,千萬別傳給后人。"
詎料,兒子聽了后想:"儂家從來沒有聽過父親一句話,對于以前的事來不及補救了,這是老人家最后的囑咐,無論如何得按父親的意思辦,以盡兒子的孝心。"于是果真結結實實地做了付石頭棺材,并把鋼鞭也同時放了進去。從此尉遲恭再也沒有轉(zhuǎn)生,鋼鞭沒出世,杳無音訊了。因而,忻州、原平一帶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"若要金山開,除非尉遲恭轉(zhuǎn)回來。" 確實,"尉遲恭晚年,篤信仙方,飛煉金石,服食云母粉,穿筑池臺,崇飾羅綺,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(yǎng),不與外人交通,凡十六年。"這是與他青年時代聆聽道人旨意,接受圣仙秘訣,不無關系的,也是導致其歸宿的必然結果。
《忻州志·仙釋》載:"金山鋪(在金山之麓)鐵佛寺,相傳前明崇禎年間有僧入寺,久不見出,視之于伽藍位坐化。清道光年間伽藍座后墻傾圮,見有真骨出焉,始信傳聞不誤。又傳有老 僧宗潭字紫瀾者,一日坐化,鼻垂玉柱。"證實金山是一造福寶地。
現(xiàn)在的金山腳下已經(jīng)有了"躍進湖",倘使尉遲恭死而復生的話,他就別再舍近求遠尋覓淘金河了。金山上取石的車馬川流不息,探寶的人兒來來往往,種植的莊稼到處都是。金山湖中波光粼粼,魚群翻轉(zhuǎn),湖畔水濱,樹木成蔭,男女談情,人頭攢動,槳聲伴著歡歌笑語,浪戲引發(fā)改山易地。真是道人顯靈,尉遲還魂'僧侶再現(xiàn),在共產(chǎn)黨的正確領導下,洞門業(yè)已大敞,奉獻解數(shù),展開了新的風韻和畫卷。
金代文壇的杰出詩人元好問曾用飽蘸激情的筆觸,通首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了七言絕句《金山》,詩詠道:"橫青疊翠幾何般?玉鏡修眉十二環(huán)。常著一峰煙雨里,苦才多思是金山。" 按:金山從東側觀察,巍峨高聳,如九天攬月,由西側看,勢呈金形,中頂突起,撇捺相交,陡然而上,南與銀山對望。
這首絕句的首句是總,述金山外貌的美麗景色。第二句用擬人和比喻進一步形容金山的妖艷可愛,塑造了一個照玉鏡,修畫眉,梳髻鬟的姝女形象,想像奇特,構思精奧,畫龍點睛。第三句突出一峰水中的倒影風姿.亦言其高聳,煙氣罩,雨中沐,漣里浴,嫵媚永恒。末一句是詩人發(fā)出的感嘆,盡其才,善思索,避風塵,鎖閨閣,乃是對金山的總看法、總評價,也是前敘金山梳洗打扮、淡妝濃抹的落腳點。本首詩既表現(xiàn)詩人濃郁沉摯的鄉(xiāng)情,也在抒發(fā)自己"懷瑾握玉兮,窮不知所示"(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)、追求隱逸的操節(jié)。它屬于紀游詠跡,抒懷感興之作。
明黨承志的《金山綠洞》:"金山亦復號程候,山脈云中接上游。程為藏狐名不朽,金綠采礦洞還留。云從恒岳連天去,水繞滹沱入海流。遙望一螺霧里,不勝清思費吟謳。"
這首七律的首聯(lián)是寫金山的別名和位置;頷聯(lián)憶貢獻;頸聯(lián)和尾聯(lián)是寫景寄情的,連天的云靄接上恒山,水繞滹沱流入東海,一峰宛如螺髻煙霧朦朧,水色山光難以名狀。極褒溢美之詞,跳動于字里行間。所謂"水者",降大任考證即是指: "當年金山四周有水光瀲滟之自然湖,山形倒映,風姿卓約"(《元遺山新論》)。與今合拍而不抵牾。王治的《金山》詩:"混沌誰通竅,金勝姓畫圖。年深迷采處,義重惜藏孤。世態(tài)幾更變,煙嵐時有無。程侯乘永譽,獨與此山俱。"
山貌典故,史變永恒,一線貫穿。
楊維岳的《金山綠洞》:"修蛾隱約亦嶙珣,俯看并原渺一塵。浮碧將無凌朔氣,憑虛疑是化金人。故侯骯臟千秋在,古洞神奇異代論。莫以金銀夸氣象,桃花久暗武陵津。"
這首七律的首聯(lián)是寫立于高處描景,頷聯(lián)寫感受,頸聯(lián)寫評論,尾聯(lián)為頌詞,請看金山閃金爍銀,氣象迷人,此處勝過陶淵明在《桃花源》中所說的武陵郡那樣的景色。
宿尚謙的前題《金山》:"金山綠洞何深窈,采礦尋砂不可曉。疑是程侯藏趙孤,預將此穴虛揚表。"
本詩著重在憶舊懷古,委婉含蓄。點出金洞深不可測,好像藏孤天造地設。
清人楊述的《程侯山》:"仗義亭亭立趙封,非徒慷慨就從容。當年了卻存狐業(yè),化作西耒第一峰。"
這首絕句寫景抒情雙管齊下,一箭雙雕,前兩句先寫景后抒情,后兩句首抒情次狀景,錯落有致,參差變化,曲折搖曳,境遠意邈,筆下珠璣,言簡意賅,詩味雋永,情景交融,\猶如口占,一氣呵成,巧縟而不見斧鑿,綺麗而絕去浮靡,誠屬金山的絕唱。
來源:秀榮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