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類悠久的歷史上,馬在人們生活、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,以至于在評價某個人的功勞時常用“汗馬功勞”一詞。眾所周知,現(xiàn)代的馬只有一趾,也就是粗壯厚實的馬蹄子,是典型的奇蹄目動物。可是,您知道嗎,在山西曾經(jīng)生活過一種長著3個趾頭的馬,被稱為“保德三趾馬”,是不是很有趣呢?下面,我們帶您去了解一下這種遠古馬兒的奧秘吧!
保德三趾馬化石 山西地質博物館供圖
在山西地質博物館的“遠古物種”展廳中,有一名為“哺乳動物大發(fā)展”的展區(qū),展現(xiàn)的是眾多史前哺乳動物化石及它們當時的生活場景。在體形巨大的鏟齒象旁邊,可以看到“保德三趾馬”。從外形來看,它比現(xiàn)代馬小很多,身長只有1.5米左右,看上去更像是一頭小毛驢。雖然頭部與現(xiàn)代馬很像,可它卻不是現(xiàn)代馬的祖先。保德三趾馬已經(jīng)完全滅絕,現(xiàn)代馬只能說是它的近親。再仔細看它的四肢,果真都有3個趾頭。
那它為什么叫作“保德三趾馬”呢?情況是這樣的:保德位于山西省忻州市,地處黃土高原腹地。在這里,厚厚的黃土層下隨處可見夾雜著鈣質結核的紅色粘土。在這層紅色粘土中,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。人們將其中的骨骼化石稱為“龍骨”,牙齒化石稱為“龍牙”,都用來當作中藥材。1927年,國際地質學界接受了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的提請,把這層紅色粘土命名為“保德紅土”。因為其中富含三趾馬化石,又被稱為“三趾馬紅土”,使保德成為我國非常著名的一個哺乳動物化石產地。這種三趾馬也就被叫做“保德三趾馬”。
在距今五百三十萬年至二百六十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,我國北方地區(qū)地勢平坦,氣候濕熱。保德一帶森林退縮,草原開始大面積擴展,草原上河沼遍布,出沒著各種兇猛的食肉動物,如鬣狗、劍齒虎等。為了躲避這些猛獸,三趾馬不得不經(jīng)常奔跑、跳躍,將重心全部放在中趾上,只以中趾著地,這樣有利于快速奔跑。然而,由于沒有其他自衛(wèi)本領,在后來的環(huán)境變化中三趾馬逐漸被淘汰并滅絕,隨之興起的是速度更快、活動范圍更廣的現(xiàn)代馬。
來源:士林苑圖書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