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為何遍地是城堡?
山西為明帝國的銅墻鐵壁,這個省內的各個城池修造得尤其高大、厚實、牢固,標準往往超過一般規(guī)制。
一個縣城的規(guī)模,竟然達到了山東省城的規(guī)制,可見山大明朝對山西城池建設的重視。
▲清代《山西省城街巷圖》
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,上古堯舜禹建都的傳說就不說了,這里先后成為春秋晉、戰(zhàn)國趙,以及隋、唐兩大王朝的奠基之地。自建城以來以來,太原盆地中的晉陽(太原)城,是戰(zhàn)國趙(前期)、前秦、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,是東魏、北齊、唐朝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六個政權的陪都。因走出了晉文公、趙武靈王等霸主,出過多個皇帝,太原被視為龍潛之地,所以得“龍城”稱號。
五代十國之后,宋太宗統(tǒng)一南北方,據(jù)說因為擔心太原龍氣擾亂大宋江山,便燒毀了古老的晉陽城。先是火燒:“萬炬皆發(fā),宮寺民舍,一日俱盡”。再是水淹:封堵汾水、晉祠水,灌入晉陽,宋太宗又命將太原治所從榆次遷到唐明鎮(zhèn)(今太原市區(qū))。
宋初新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,周長5.28公里、有城門四座。據(jù)說趙宋在新修太原城街道時,都筑成丁字街,取其諧音,“釘”破“龍脈”。這個軍事要地,由名將潘美、楊業(yè)把守。金代詩人元好問《過晉陽故城書事》說:“南人鬼巫好機祥,萬夫畚鋪開連岡。官街十字改丁字,釘破并州渠亦亡?!?/span>
龍氣的破壞之說,只能當段子聽聽。唐朝修造的晉陽城,比宋代新建的“晉平”城,要氣派太多,規(guī)模也大得多。唐城,為五代王朝沿用,宋人為攻占它損失慘重,毀城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為了泄憤。另一原因是客觀的:春秋以來,汾河西岸因大規(guī)模開發(fā)和戰(zhàn)禍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惡化。宋人往河東北方向遷建新城,一方面因為河東環(huán)境更好,一方面更為了防御契丹鐵騎需要。而“丁”字街,則有利于阻礙馬匹的奔襲。
山西的關隘,不僅在邊關為了拱衛(wèi)各個城池。關塞幾乎遍布全省每一個山口、河谷、水口、平原。
重重關山的格局,深刻影響了山西民居的建筑觀。山西人居住的那些擁有又高又厚院墻的大院落,還有那些像城堡一樣的村落,堪稱關、城、堡、寨等大堡壘的延伸。不同的是,它們是半居住、半軍事性質的,建在適于居住、耕作的平原或山坳里。地勢起伏、防御功能都是這些村落規(guī)劃的重要標準。
沁水縣湘峪村,原名鄉(xiāng)谷村。谷與峪同義,“有谷而無山水”,所以有礙風水,后人便在添“水”加“山”。▼
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聚落選址的條件無法與秀美的江南相比。黃土層易于滲水、氣候干燥少雨、地面植被較少,給風水選址帶來了極大的困難,但晉東南村落還是盡量追求枕山、環(huán)水、面屏的風水寶地模式。
下圖為晉東南典型古堡地理環(huán)境與建筑格局,城墻之內最顯眼的高大瞭望樓,就是當?shù)厝苏f的“山河樓”。▼
陽城縣北留鎮(zhèn)郭峪古堡,其山河樓頗為有名,當?shù)厝私小霸恰?,建于明崇禎十三年,長15米、寬7.5米、高30米。▼
高平市區(qū)西南15公里,蟠龍寨古堡為“村中之堡”,酷似犄角的城門樓、高大氣派的院門,幽深曲折的老巷,體現(xiàn)了用心良苦的設計技巧、等級森嚴的家族制度。▼
大院、寨子、村落、鎮(zhèn)子、縣城、府城,這一個個城堡,最終組成了山西這座巨型超大城堡。這樣規(guī)整而森嚴的地理單元,這樣的省份,在中國獨一無二。從山河圍成的山西省這座巨星城堡,到一個個聚落、院子——身上都有城堡的身影和元素。
▲張壁古堡
來源:忻州記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