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明萬歷《忻州志》記載,明后期忻州城內陸續(xù)建有七座王府,最聲名顯赫的是位于東門龍王廟西的定安王府,其余六座分別分布于昔日牢墻后、射圃東、宿家巷路南、大街西巷,大街路東和路西。當時這些王府住過哪些舉足輕重的家族,后來為何又不見蹤影?需要從明朝的'分封制'講起。
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八年(1368)正月,朱元璋領導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歷經(jīng)15年,推翻了元朝88年的統(tǒng)治政權,掃除了張士誠、陳友諒等地方割據(jù)勢力,建立了統(tǒng)一的明王朝,經(jīng)幾番斟酌,將國都定于應天(即南京)。洪武元年(1368),朱元璋在應天(今南京)稱帝,國號明。
作為一位有軍事才能的開國皇帝,剛登基的朱元璋面對大明帝王的宏偉版圖,總結元朝多次宮廷政變最終導致滅亡的教訓,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到各地為王,以此守衛(wèi)朱家天下。山西分別分封了三位皇子:明洪武二年(1369),朱元璋分封晉王三子棡(gāng),駐守太原;洪武二十四(1391),改封十三子豫王朱桂為代王,駐守大同:沈王二十一子朱模,駐守潞州。
朱桂早年曾于洪武十一年(1378)被封為豫王,洪武二十四年(1391),改封代王。次年,朱桂就藩于大同府,稱'代簡王',成為長城九塞王之一。
代簡王朱桂到大同后,大興土木,修筑豪華的代王府邸。其中舉世馳名的'九龍壁'就是代王府曾用來供端禮前的照壁。明英宗正統(tǒng)十一年(1446)代簡王朱桂卒世。由于其世子朱遜燸(xū)先卒,朱桂之長孫朱仕廛(chán)于正統(tǒng)十三年(1448)襲封為'隱王'。明代宗(英宗弟朱祈鈺,因英宗被俘而代之)景泰元年(1450),隱王朱仕廛(chán)的次子朱成麟(朱元璋之元孫)被冊封為'定安王'。
當時大同地處邊塞,地瘠民貧,難以支持代藩龐大的宗室人口支出。為減輕大同的負擔,地方官員幾次奏請朝廷請求將部分代藩郡王支系內遷。提議得到明英宗的認可??墒嵌ò餐鯇w藩并不認可,而且上疏朝廷表達自己的想法。此后數(shù)年,因與宗族屢起糾紛,后于天順(明英宗復皇位后之年號)五年(1461)遷居忻州古城,在州衙東面龍王廟西側建立了府邸。
明代《出警入蹕圖》 局部
包括定安王朱成麟在內,其后嗣在忻州城繁衍八代,分別是鎮(zhèn)國將軍朱聰潏(yù,二世);輔國將軍朱俊程(三世);奉國將軍朱克爝 (jué,四世);鎮(zhèn)國中尉朱廷埽(sào,五世);輔國中尉朱鼎檜(六世);奉國中尉朱鼎涢( yún,七世);輔國中尉朱彝林(八世)。從天順五年(1461)至崇禎十七年(1644),歷經(jīng)183年,陸續(xù)建造七座府邸,分別位于城內各熱鬧繁華處。
定安王朱成麟育有二子。長子聰潏(yù)作為嫡長子,本來是定安王第一順位繼承人,但因做事荒唐,為其父守孝期間,做出無禮丑聞,被判降封處置,封銜鎮(zhèn)國將軍,但建有府第。自此,本應世襲藩王的定安王后代均以降襲的方式保住了富貴。次子朱聰潛也是鎮(zhèn)國將軍封銜,但他非常孝順,慕其母作高樓日登望之。當時蒞任忻州知州的王軒還為其題字'望萱'匾,懸于高樓。王軒是山東臨清人,明弘治年間以進士任忻州知州,后擢員外郎出任鳳翔知府。
崇禎十七年(1644)李自成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兵至忻州城,七處府第與太原晉王府第同日俱毀。自此,朱成麟家族變姓易名,爭相逃匿鄉(xiāng)間,淪落為平民百姓。
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將數(shù)十名皇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呢?他曾有過'列爵臨民,分土需不任事'的欽旨,意即各封王建藩各處接近黎民百姓以及地方官員,分土建王府以及其物質所需要,不擔任地方有權的職責。實際上藩王們在政治方面呈現(xiàn)爭權奪利;生活享樂方面極為奢侈。當時有平遙縣訓導葉伯巨上書言分封太侈,請求減兵限地。明太祖朱元璋以為離間骨肉,下獄處死。
朱元璋長子朱標早卒,由長孫朱允炆(wén)繼承皇位,建號建文,廟號惠文帝。朱允炆繼位后,發(fā)動'靖難'之變,燕王朱棣起兵謀反。經(jīng)過四年的征戰(zhàn),最終朱棣篡奪侄子朱允炆惠文帝的皇位,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。這段歷史也反映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藩王的弊端。
舊時王謝庭前院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同樣,世事變遷,昔日豪華的定安王府處早已無處可尋,昔日的奢華氣息也了無蹤影,被濃濃的市井生活所取代。
本文參閱:①《明史紀事本末》,清谷應泰撰。②《直隸忻州志》,清乾隆十二年修。③《忻州直隸州志》,清光緒六年修。④《史鑒節(jié)要便讀》,清鮑太史古村先生編。